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 太極圖之魚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代表的意思:

「陰中有陽」的意思是,無論在黑暗之中,在問題之中,或在困擾之中,隨時都可看到光明存在,相反的,「陽中有陰」是指在光明中看到黑暗,也就是要我們隨時能居安思危。人生處境大略相同,不同的是你有無能力、用何種角度、用何種態度來因應。有一首禪詩:

手持秧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淨 退後原來是向前

同樣是低頭插秧,一般的農夫插秧僅是插秧為活口,而禪師插秧卻能看見水中天,插出一片天地,兩者的境界顯然不同。

[2]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摘自《新华词典》

讀懂名句

災禍!幸福依存在其中;幸福!災禍潛伏在其中。誰知道它們的究竟?禍福沒有一定的準則。正變成了邪,善變成了惡。世人看不透這樣的道理而產生迷惑,由來已有長久的時日。

名句故事

一般人總是懼怕面對災禍,而喜歡得到幸福,老子直指禍與福實是充滿互動與不定性,亦即災禍中時常依附有幸福的因子,幸福裡也經常含藏有災禍的種子。禍與福之間相因相成的微妙關係,後代諸家多附議老子的說法,如《莊子‧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意指安逸與危險相互交替,災禍與幸福相互衍生,彼此互為因果。

《呂氏春秋‧制樂》敘述商湯執政之時,曾發生穀子在中庭生長的怪異現象,官吏找來卜人預測吉凶,成湯立即阻止:「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從此成湯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忙於國事之外,也慰問民間疾苦,虔敬祭拜亡者,極力安撫百姓,不過短短數日,長於中庭的穀子竟然自動消失。

書中對此一事件下的結論是:「故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成湯因見穀生中庭的禍兆,促使他心生警惕,凡事皆為國家和百姓的立場設想,不但避開了厄運,也為他招來更多的善福。

韓非在《韓非子‧解老》中對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語也有深入的詮釋,其言:「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人們遇到災禍就心生恐懼,行為就端正,思慮就成熟,自然明白行為處事的道理。其後又言:「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人們遇到了幸福,富貴就降臨,衣食就豐富,驕傲的心理就產生,行為邪惡乖僻,就會做出違背常理的事。

韓非透過對人性的深入觀察,體認到處於災禍中的人,做事更為沉著熟慮,反而因此扭轉逆勢,化險為夷;然而處於幸福中的人,難免驕矜志滿,視所得一切為必然,不知珍惜福分的結果,很快便將福分消耗殆盡,禍事自然隨之而來。

新說名句

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通常被用來比喻因禍得福,這則典故源自《淮南子‧人間訓》,內容描寫一個住在邊塞附近的養馬人士,他所養的馬某日忽然逃跑到胡地,鄰居都前來安慰。養馬人的父親說:「怎知馬走失不是我們的福氣呢?」過了好幾個月,那匹走失的馬居然帶著胡人的駿馬回來,鄰居又上門來道賀。養馬人的父親卻說:「怎知帶回駿馬不是一件災禍呢?」不久其子從駿馬上摔了下來,跌斷了腿,鄰居莫不趕來慰問。這時父親又說:「怎知跌斷了腿不是我們的福氣呢?」一年後胡人入侵,住在邊塞的年輕人全被征召,九成的人不幸戰死,邊塞老翁那個跌斷腿的兒子,便因跛腳的緣故倖免於難。

故文末寫道:「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從塞翁失馬的故事可以發現,不只因禍可以得福,因福同樣也可以得禍,禍與福來去反覆,沒有定數,令人難以捉摸。

(商周出版社)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

離經叛道 : 喬布斯

通過尋找新的體驗進行有創造性地聯想這個概念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探討,因為它在喬布斯帶給大家一個又一個創新產品的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喬布斯是一個典型的離經叛道者,經常大膽地尋找、攻擊然後顛覆傳統的觀念。根據受人尊敬的埃默裏大學神經科學家格雷戈裏·伯恩斯的研究,離經叛道者,尤其是那些事業成功的例子,都與未知的體驗之間存在一種共鳴。

在他那本頗有富有洞察力的《離經叛道者:一位神經科學家揭示另類思考的秘密》一書中,伯恩斯說:“欲想別人之未想,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用全新的體驗轟炸你的大腦。新奇的事物將感知的過程從過往經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強迫大腦作出全新的判斷。”

伯恩斯宣稱,如果我們了解了離經叛道者給大腦增壓以產生新聯想的秘密,就可以獲得他們的特殊能力。對那些想學習喬布斯思考方式的崇拜者來說,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喬布斯眼中的世界與我們看到的並沒有不同,但他對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卻大不一樣。視覺與感知是兩個概念。感知能力的大小將創新者和模倣者區別開來。視覺產生的過程是光子打在位於視網膜的感應細胞上,接著被轉化為神經脈衝傳遞到大腦的不同部分。根據伯恩斯的說法,感知是一個複雜得多的大腦解讀信號的過程。在PaloAlto的施樂公司PARC大樓中,很多人都見過它的圖形用戶界面,但唯獨喬布斯對它有不同的理解。他的頭腦中靈光乍現,便引發了海量的創意。

伯恩斯還說,這種對事物的頓悟很少出現在熟悉的環境中。聽起來著實很有道理,尤其當你還記得喬布斯和蘋果園的故事的話。頭腦風暴帶來的結果就是將看起來彼此無關的兩個詞關聯在一起——“蘋果”和“電腦”。這個突然閃現的念頭髮生在距離喬布斯工作環境,也就是他爸媽的車庫幾百英里外的地方。有些持懷疑態度的人覺得應該取一個更技術化、聽起來更莊重的名字。他們肯定沒有像喬布斯一樣去感知事物。本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柔化電腦的形象,讓它們更吸引普通人,還有什麼比一個蘋果更簡單更親切呢?“顯而易見的是,只靠盯住一件東西苦思冥想並不能帶來思維上的突破,”伯恩斯說,“當感知系統面對它無法解釋的事物時,這種對峙與挑戰往往能引發思維突破。這種陌生感迫使大腦拋棄它傳統的感知套路,然後再創造新的出來。”

“換一種方式思考”的關鍵是透過全新的視窗換一種方式去感知事物。想要從這個視窗看到事物,你必須迫使大腦做出在別的情況下不會做出的聯想和思考。這聽起來很難,但我們還是有辦法讓創意之泉涌動流淌的。首先,你必須得理解它的困難所在。

其實你的大腦才是最強大的綠色科技。它時時刻刻在尋找節約能量的方式讓人體存活。“習慣的奴隸”(creature of habit)這個說法聽起來真是那麼回事兒,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按照心理學家稱之為重復受迫的方式在運轉的。簡單得說,當你的大腦反反覆復面對相同的視覺刺激時,腦神經反應的程度便會下降。自然進化讓大腦盡可能有效率地指揮運行整個身體。為了發揮最高程度的想像力,腦神經不得不激發出最大輸出潛能。像伯恩斯這樣對創新、創造力和腦行為都有研究的科學家給出的答案就是“用全新的體驗轟炸你的大腦”。

喬布斯學美術字就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它激發了喬布斯的創造力;他在蘋果園的冥想也是一種新的經歷,使他產生了富有創造性的領悟;他在七十年代去印度的那次旅行,也賦予了他與加州郊外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的體驗。當喬布斯請來音樂家、藝術家、詩人和歷史學家為他工作時,實際上是將自己置身於此,從這些人身上獲取新的體驗和看待問題全新的視角。許多喬布斯最具創意的靈感都是獵奇的直接結果,比如身處陌生的地點或這些他選擇來共事的這些人中間。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

歷史故事:柔弱勝於剛強

【明慧學校】老子的老師常摐病重,老子去探望他。

老子問:「先生病了,有什麼要對弟子說的嗎?」常摐說:「過故鄉要下車,你知道嗎?」老子說:「過故鄉要下車,是為了表示不忘故嗎?」

常摐說:「對。過喬木要低頭,你知道嗎?」老子說:「過喬木要低頭,是要表示敬老嗎?」常摐說:「對。」

常摐又張開嘴對老子說:「我的舌頭在嗎?」老子說:「在。」「我的牙齒在嗎?」老子說:「不在了。」常摐說:「你知道嗎?」老子說:「舌頭在,難道不是因為它柔軟嗎?牙齒都掉了,難道不是因為它剛強嗎?」

常摐說:「是啊!天下的事情已經都說盡了,還有什麼再跟你講呢!」 (《說苑.敬慎》)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

創新者的DNA

創新和創意是企業成長的關鍵動能。最近的一項重大研究顯示,最具創意的企業家均具備五種“發現技能”。

INSEAD教授赫爾∙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等三位作者經過對將近3000名企業主管長達六年的創新力研究發現,創新者必須具備這五種技能,但不一定要做到樣樣精通。

一些知名企業領導人好比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都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優勢,因此,葛瑞格森指出,創新企業家不一定是樣樣精通。Intuit的斯科特∙庫克(Scott Cook)有很强的觀察能力;Salesforce.com創辦人馬克∙班尼夫(Marc Benioff)則有很强的人脈;而貝佐斯更善於做各種實驗探索;喬布斯的“聯想”技能則深邃難測。

雖然作者們把這五種技能稱爲“創新者DNA”,葛瑞格森說,這些技能其實是“一種習慣、一種實踐及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說這些技能不純粹是天賦,而是經過練習可後天培養的技能。葛瑞格森指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DNA,而在創意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技能激發靈感,挖掘創新思想。”

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只有20%到25%的創造力源於遺傳。這“意味著其餘的75%到80%來自我們生活的世界中,”葛瑞格森解說,“因此,假設同卵孿生兄弟的其中一人坐在家裡看電視,一天沒有什麽其他活動;而另一人卻積極與他人交談,從和10個人交談中得到10個不同的觀點,並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系統觀察周圍世界,做筆記,拍照和提出各種諸如‘怎麽辦?’‘爲什麽?’‘怎麽樣?’的問題。可想而知,這兩個孿生兄弟誰比較有可能産生創意點子?”


葛瑞格森進一步指出:“顯然,那個活躍於各種創造性行爲的孿生兄弟可能遺傳了某些創意基因,但這並不是創意的主要動因。”

五種主要的發現技能

聯想

有創意的企業家善於把似乎互不相干的問題或點子連接起來,挖掘新的方向,直到他們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創新點子。例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喬布斯對書法的興趣就引致了公司以圖形爲基礎的使用方便的Macs操作系統的産生。“他正是把書法知識和計算機這兩個不同領域的構想成功連結起來,為Macintosh電腦屏幕構思了‘所見即所得’的視覺化操作系統。”

觀察

葛瑞格森說,有些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家是“很細緻的觀察家”,好比Intuit的創辦者斯庫克。“我們採訪他的時候談到他如何獲得靈感創造Quicken軟件。首先他先觀察他太太處理家庭財務時所遇到的種種不便,後來他太太購買了一些理財軟件,卻發現幫助不大,理財過程仍然繁瑣。通過對這些行爲細節的觀察,庫克得出了制作有助於他太太‘有效解决問題’的快捷理財軟件的構想。”

後來又通過對早期蘋果電腦的瞭解,庫克創造了有豐富網上功能、簡單快捷的家庭和個人財務管理軟件Quicken。該軟件一面世即廣受歡迎。

實驗

線上零售商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小時候經常在他祖父的農場過暑假。當農場的機器發生故障時,他的祖父就會在傑夫的幫助下嘗試自己修復機器。他們會做各種實驗,直到機器恢復運作。即使農場裡的動物生病,他的祖父母也不求助於獸醫,而是自己做各項實驗,找醫治辦法。

“因此,傑夫的成長過程就受這種積極態度的影響,即,面臨挑戰時自己想辦法解决。”葛瑞格森說:“這種敢於嘗試的作風後來成爲亞馬遜可貴的企業文化。”亞馬遜最初的想法只是通過互聯網在無庫存情況下銷售書籍。“那是最初的想法。我們忘了他花了七到九年的時間做各種嘗試最後建成了擁有巨大藏書量的書庫。”就是這樣,在經過無數次嘗試後,貝佐斯建成了亞馬遜獨到的商業模式。

疑問

我們工作的核心就是解决問題。一個人也許善於觀察或做實驗,“但如果他沒有任何疑問,就不太可能去觀察探索或找出結論;因爲他可能從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葛瑞格森指出。

“這些成功企業家都有事事疑問的特質。”不可否認,其中一些在觀察能力上比他人更勝一籌,但談到質疑能力,他們都旗鼓相當,有超强的質疑能力。

“最難忘的是我與寶潔公司前CEO雷富禮(A.G. Lafley)的訪談。在此之前,我準備了一系列關於領導力的問題,並談到我們正在進行的研究。但在訪談中,他問我的問題遠遠超過我問他的問題,因爲他對我們的研究項目充滿好奇。”

另一位典型是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我曾天真地問邁克爾對於周遭世界他有沒有什麽特別喜歡問的問題,他立即回應道‘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因爲如果我有最喜歡發問的問題,大家早就知道答案了’。所以他的回答是‘面對周遭世界,我總是想辦法提出疑問,從與他人談話中找到新的構想’。我想這就是這些創新企業家都擁有的特質。”

建立人脈

通常,談到建立人胍,人們就聯想到工作、職業或是社交生活。在創造力方面,建立人脈有著新的定義。“創新者刻意接觸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並與之交談,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範疇。”葛瑞格森說。

他指出,富有創新和創意精神的企業家通常喜歡與那些與自己“觀點完全不同的人”建立聯繫,定期與他們討論想法以獲得“完全不同的觀點”。這種人脈不分性別、年齡、行業、國籍甚至政治信仰。“因此,並不存在誰是誰非的概念。創新者通過建立這樣的人脈關係獲得嶄新的觀點。”

“不過,創意並不是在交談中招之即來。有時,交談只是加深了他們自己的見解。” JetBlue航空公司創辦人、現任巴西Azul航空公司總裁大衛•尼爾曼(David Neeleman)就在與一名公司職員交談時獲悉該職員得大費周章地把票據交給乘客以便他們塔乘本公司的飛機,於是産生了無票據機票或電子機票的創新念頭。“因此,那次與員工的交談使他獲得不同觀點並促使了創新思維的産生。”

顛覆性創新

這項研究的另一名合著者克萊頓•克裏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一名研究顛覆性創新的專家。葛瑞格森稱,這促使他們致力於挖掘“以創新顛覆行業”的幾大企業的成功根源。他們列出了全球最具創新公司的名單,並著手採訪這些公司的總裁或創辦人。

接受採訪的有戴爾等人,其中一個問題是:“你們創辦戴爾(或亞馬遜等)時最初的想法是什麽?”他們發現,幾位創新企業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同小異。

於是,他們以實驗技能等基本技能爲基礎制定了一項評估,並對“數以千計的企業家和企業經理人”做了評估,“我們發現那些擁有這些技能和思維方式的人通常都能在生産程序、産品和服務上帶來新的突破;並能在公司內外部鼓勵創新、積極發展新業務。而這通常都使公司獲益匪淺。”

“這些人引導創新的核心動力在於他們不滿足於現狀,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變革,讓世界對於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加美好和舒適。當然,在此過程中他們敢於承擔風險,挑戰自己。”

雖然大多數企業的决策並“不重視或支持這類探索行動”,一些企業卻例外。例如,寶潔公司的市場營銷員平均每月花12小時觀察客戶行爲。 “他們覺得這樣做很有成效,從中也獲得不少創新思維。其實觀察客戶行爲很容易,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公司卻做不到。”

鍛煉並培養技能

葛瑞格森說,這五種“發現技能”聽起來是“本能”,但當付諸實際行動時,卻與本能不一致。這是因爲現實世界“不重視這些技能”。

那如何培養這些技能?專家的建議是: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當然花所有的時間來培養這些技能是不實際的。我們畢竟是有事業的大人。但最好每天花20%的時間,像四歲小孩一樣就周邊世界提出各種問題。“這些技能通常就是每個四歲小孩的本能。他們每天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而且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

“這種充滿好奇、善於提問的精神每個人在四歲時都有,但慢慢長大上學工作後,這種可貴的精神卻流失了。”

慶幸的時,這些技能並不是一去不復返,“我們可以從提問開始,重新培養質疑精神。”
他建議每個人身邊帶一本日記,如果有什麽問題就記下來,每天花幾分鐘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一個月後,“你的問題將有所不同,你對問題的理解也將日益深刻,而付諸的解决辦法可能是以前想都沒有想過。”

觀察別人的時候最好也做做筆記,“不妨問問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麽?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麽?最感興趣的是什麽之類的問題。如果和別人交談,最好找一些與自己不同類型的人,比如來自不同樓層、不同辦公樓、不同公司或不同國籍的人。這些都很容易,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不願在這方面花時間。”

“在培養這些技能的同時慢慢就養成了一個習慣,”葛瑞格森說,“這就是創新企業家的與衆不同之處,正是這種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今日的成績。對於那些還未能在創新領域取得突破的人,不妨也嘗試嘗試。”

英士(INSEAD)國際商學院 作為世界領先的、規模最大的商學院之一,以全球化的管理觀念和多樣化的文化視點享譽全球。 INSEAD智庫網匯聚頂尖商業管理研究和資源,分享INSEAD對最新商業趨勢的洞察分析和研究成果。內容包括最新商業趨勢分析、業界領袖訪談、商學院教授採訪、商業理論研究、書評以及相關商業會議的最新動態。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

決策思維 GPA

“偉大的代價是責任”(The price of greatness is responsibility)是丘吉爾的名言。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承擔更大責任的人,就可以更偉大。更高層的領導者就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做更重要的決定,他們的決定所影響的層面也就更廣、更長遠。負責任的領導者應該有意願也有能力公開他們的決策思維,接受參與者和支持者的幫助與監督,提高決策的質量。

決策思維

偉大帶來更大的責任與權力。英國的鐵娘子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說過:“擁有權力就如同做女人,如果你需要告訴別人你是女人,那麼你就不是了。”領導者不應該把做決策當做一種特權,用來顯示自己的偉大。而應該把做決策當做一種必須承擔的責任。領導者的決策不是為了達到個人目標,而是為了達到組織/團隊共享的目標。領導者必須有公開的方法,去接受別人的貢獻和參與,以提高決策的質量,又不落入無效的民主亂象,少數服從多數,推卸個人責任。能夠在決策過程中想得明白,就能在決策后說得清楚,使整個團隊都能有共識,共同努力,達到共享的目標。
經常有人問我,GPA、IPO聽起來簡單,卻常常忘記實行,並掉入陷阱。如何能保証實行?我的方法就是:
1.公開我的決策思維,然后授權給我的團隊監督我,並隨時彼此提醒、監督。我相信,全體都掉進陷阱的概率比部分人掉進陷阱的概率要小﹔集思廣益的創新力要比個人苦思的力量大﹔不同的人一起推理會比個人推理更加周詳。所以團隊如果有共同的決策思維架構,可以做出比個人更佳的決定。
2.從小的決定開始建立這種決策思維。例如,周末的時間怎麼利用?去購物前想一想,我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看到促銷廣告時想一想,同樣的錢有沒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讓這種思維經過反復運用而成為慣性思維。
所以,我在本書中與讀者分享了我的決策思維,介紹了決策思維的通用架構,包括決策內容的三個重點和決策過程的三個重點。

決策內容高質量GPA
G:目標(Goal)
P:優先級(Priority)
A:可選方案(Alternatives)
決策過程高質量IPO
I:信息(Information)
P:人員(People)
O:客觀推理(Objective Reasoning)

簡而言之,管理決策的主要步驟如下:

  1. 隨時觀察時勢,評估商業形勢﹔
  2. 確定目標﹔
  3. 厘清優先級﹔
  4. 提出多項可選方案﹔
  5. 客觀推理可選方案﹔
  6. 選擇帶來最佳后果的方案﹔
  7. 制定實施、溝通、評估的計劃﹔
  8. 溝通,實施﹔
  9. 評估進展,並主動調整﹔
  10. .慶賀進步,再優化。

不斷的優化需要三個循環的步驟:

  1. 觀察﹔
  2. 思考﹔
  3. 行動/實驗。

完美如果是目標,進步就是指標。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要慶賀進步,鼓勵大家再努力去觀察、思考、行動/實驗,不斷地改進、優化。
共享同一個公開的決策思維益處多多,主要體現在:消除了辦公室的“政治”﹔因為決策思維是公開的、共用的,領導者可以分享權力,但不失控﹔保障了領導者在設定目標和優先級時的領導權﹔團隊成員可以更有效地貢獻可選方案,參與客觀推理,以確保所選方案的順利執行。
做決策,最重要的就是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會引導我們的決定。這種思維方法應該成為我們團隊中每位成員的慣性思維,習慣GPA、IPO這個簡單的決策架構,與團隊公開溝通,互相支持、提醒。在決策過程中,我們可以隨時自我評估:目標確定嗎?有清楚的方向、目的地、邊界和視角嗎?目標長遠嗎?統一嗎?共享嗎?優先級、輕重緩急清楚嗎?是不是保住了底線?是不是最先做最重要的事以拉近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可選方案夠多、夠創新嗎?實施時會產生的后果想清楚了嗎?有充分的資源安排去實現理想嗎?有充分的資源安排去控制風險嗎?評估我們決定的指標與方法確定了嗎?有資源可用於收集信息以評估我們的決定嗎?決策的溝通計劃與資源安排了嗎?
這樣,大家可以基於共同的架構,用共同的語言來討論。當然,僅有共同的思維架構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有紀律地不斷實踐,才會熟能生巧。

摘自《決策思維》 王嘉陵著 東方出版社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認為人應該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水流花開,鳶飛魚躍,春華秋實,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大自然是無意識的,但處處充滿了生機﹔天地並不想去實現什麼,但又樣樣都實現了。而人類的無窮私欲卻很少能得到滿足,萬丈雄心最終大多都化為泡影,千般願望又有幾多能夠實現?不知多少人曾有過“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哀嘆,不知多少人曾留下“壯志成虛”的遺憾。既然如此,人類何不像大自然那樣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世事、對待人生呢?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不背離自然去追求個人的目的,這樣反而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一無所求卻什麼都能得到,毫不貪婪卻任何願望都能實現,無目的然而又合目的,“事無事”然而又無事不能辦成。

老子

老子

賣弄小聰明隻是自作聰明,投機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因為這樣違背了自然無為的生活態度。老子認為隻有拋棄機巧才是大巧。“最圓滑的東西好像有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實的東西好像仍舊空虛,可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正直的好像彎曲的,最靈巧的好像笨拙的,最好的口才好像結結巴巴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大智若愚”,已經成了我們民族的一種智慧,它和“無為而無不為”一樣,是老子“正言若反”這一獨特反向思維的典型例子。老子認為人類紛爭和煩惱的病根不是由於無知和愚蠢,而是由於大家過分地機巧滑頭。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誠實,那麼誰也不會受到欺騙﹔如果個個都待人忠厚,那誰也不會被別人欺凌﹔如果大家都為人淳朴,無疑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也更容易把事情辦成。弄巧必成拙,大愚卻不愚。

世人常誤把自私、貪婪看成機靈,把大公無私當作傻氣。他們像蠹虫一樣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寧可蛀空別人的大梁﹔他們為了煮熟自己的一個雞蛋,不惜燒毀別人一棟房子。然而,自私者到頭來總是一事無成,坑害別人最后必然坑害了自己。

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就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活著,也正是因為不為自己生存它反而能得以長生。假如人能像天地那樣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頭,就會贏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要是總把別人的冷暖放在心頭,就會被大家擁戴為首領﹔要是從來不打自己的小算盤,也許更易於成就一番自己的大事業。

老子這種不用機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大智若愚的典型。

(責任編輯:三清仙觀)

迷你倉儲存倉迷你倉庫self storage存倉茘枝角迷你倉長沙灣迷你倉